莫言得獎 原來如此

諾獎評莫批判性作家 京尷尬 「攻擊歷史謊言」 內地不發頒獎詞全文 內地作家莫言昨天正式接過諾貝爾文學獎。但諾貝爾官方在頒獎詞中,把莫定位為「批判性作家」,形容其作品描述的故事,「並不是共產主義宣傳海報中的快樂歷史」,又形容他對官方50年來的宣傳作出了嚴厲修訂,此舉令中國政府深陷尷尬。 內地主流媒體均未刊登頒獎詞全文。網民亦對此議論紛紛,有網民指評論中肯,給中國當局一記耳光,但也有人認為偏頗。 今屆諾貝爾獎頒獎禮在香港時間前晚11時半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至昨零時許進入頒授文學獎程序;在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小組評委會主席瓦斯特伯格(Per Wastberg)宣讀介紹莫言的頒獎詞後,身穿燕尾禮服的莫從瑞典國王手上接過獎項。 作品故事 非中央宣傳的快樂 惟瓦斯特伯格在8分鐘的頒獎詞中,卻把身兼中國作協副主席、被視為屬體制內的莫言,形容為恍如「批判性作家」般的文人;其中指莫是一個詩人,他「用譏諷和嘲弄的手法攻擊歷史及其謊言、乃至剝奪和政治的虛偽」。 他又指莫言揭露了人類生活的最黑暗方面,指莫筆下的過去,「與共產主義海報上的幸福歷史不同,莫言取材民間故事和神話,用誇張和模仿手法描述過去歷史,嚴厲而令人信服地,對(官方)50年來的宣傳做了修正」。 頒獎詞還觸及內地感話題,包括指莫言小說《酒國》所譏諷的,直指中國獨生子女政策,《豐乳肥臀》則描述了大躍進和大饑荒;又稱莫言小說中的毛澤東時期,「我們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理想、具有合乎標準特徵的公民。」 惹輿論熱議 有網民指偏頗 據了解,中國官方原本希望借莫言得到全球最高文學成就獎,宣揚中國國力上升,但諾貝爾這份頒獎詞,借介紹莫言將中國的陰暗面宣之於口,無疑令中方倒過來陷於尷尬。內地主流媒體昨天都沒有全文刊載頒獎詞,而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莫言得獎時,也隻字未提頒獎詞內容。 內地輿論對此熱議。《GATEWAY.南方航空》雜誌主編許蒼竹在實名微博留言指,「授獎詞很中肯,莫言對現實的批判明顯比許多知識分子多」,也有網民認同,「莫言通過其作品對新中國的批判,比多數異議人士更有深度」。網民「李天天litiantian」在社交網站留言更稱,「那授獎詞真是給了官方一個大耳光」。 但也有網民認為頒獎詞偏頗,資深媒體人王偉在微博批評,「頒獎詞這麼說以為是在批判,實際是廢話」。深圳市創意設計知識產權促進會會長馮家敏的微博發言則說,「莫言誇張放大了中國人的極端陰暗面,執政黨沒有批他鬥他,還容許他出國領獎,說明我們國家真的進步了」。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b4069c5a-4bc2-4113-a211-01291ec14337-470881?section=010)   我沒有細讀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小組評委會主席瓦斯特伯格整篇的演辭,只是從這報紙報導內容斷章取義的了解。 似乎諾獎認為莫言是另類的異見人士,用寫作暗暗地宣示他對中國的「意見」。但是從莫言在內地的作家地位加上這次大陸夾道歡送莫先生去瑞典拿獎,我相信他的寫作當中當然有他對政治的想法,但應該不是如主席先生所講「用譏諷和嘲弄的手法攻擊歷史及其謊言、乃至剝奪和政治的虛偽」,除非莫先生勁到連內地嚴密的法眼都呃得過! 我想,這次諾獎頒文學獎給莫言,可能是表錯情!(此話無意漠視莫先生的文學修養,只是在議事論事)

Read More 莫言得獎 原來如此

餐廳錯估人性蝕大本

推「隨心情付款」新招 餐廳錯估人性蝕大本 【明報專訊】深圳一家新開張薄餅店推出顧客隨心情付錢新招,結果盡顯人性醜陋,有人狂點48隻雞翼飽餐一頓後施然離去,有人點了3、4個薄餅後留下6大元,結果新招推行3天,僅實收帳面銷售額一成款項,蝕大本程度遠超店方估計。 深圳樂凱撒薄餅公司近日在羅湖區國貿附近開新店,並推行「隨喜就餐」新招。老闆陳先生稱,在店門口放了一個盤子收費,就餐後顧客可隨心情付錢,但結果讓他詫異,「我預期能收回兩成的營業額,沒想到大跌眼鏡」。他說,當天許多食客吃完便走沒付款,有3人點了兩個薄餅和48隻雞翼,原價500多元,但他們狂吃後便施施然離開;有兩個男子點了300多元食物,留下6元便走。 僅收回營業額一成款項 該公司點算營業額後發現,店內共「賣」了186個薄餅、960隻雞翼,帳面營業額為23270元,但實際只收到2382.2元。「看來是我對人性太樂觀了,真沒想到。」陳先生感嘆道。 (南方都市報) (http://hk.news.yahoo.com/%E6%8E%A8-%E9%9A%A8%E5%BF%83%E6%83%85%E4%BB%98%E6%AC%BE-%E6%96%B0%E6%8B%9B-%E9%A4%90%E5%BB%B3%E9%8C%AF%E4%BC%B0%E4%BA%BA%E6%80%A7%E8%9D%95%E5%A4%A7%E6%9C%AC-212606241.html) 類似的做法在外國聽過,我記得有輿論話顧客因為不好意思通常會付款,在不知價之下還可能反過來會多付了!不過,歐美的文化講「honest system」,這一招才有效。當今中國文化「貪」字當道,平民不能大貪唯有小貪。不要說我看低內地同胞,問心當你聽到這餐廳的手法,你的第一反應會是認為它賺定蝕?而事實亦已經擺在眼前…… 醜陋的中國人,又一個不認不認還需認的實証…… 如果明天香港有一間這樣子的餐廳,你估在這個華洋共處的社會中,餐廳又會是賺定蝕?老實講,小弟認真覺得是 50/50……

Read More 餐廳錯估人性蝕大本

泛民,你們愧對市民呀… 尤其是你呀,公民黨!

2012立法局選舉塵埃落定。在地區直選,泛民拿下100萬票,佔總數的55%,但最後結局是35個議席只是以18:17險勝建制派。公民黨幻想陳淑莊、余若薇可以一張名單拿兩席徹底 (係徹底!) 失敗,直接簡接連累民主黨李永達老貓燒鬚…… 我們香港市民盡了我們的責任,100萬人站出來給你們泛民投了票,結果是你們人為的戰略錯失,全香港市民要繼續陪伴泛民在立法局苦戰! 建制派「齊心協力」,配票配得近乎完美,民建聯出9張名單,拿9個議席。港島區為例 (我住港島區), 曾鈺成明明可以穩陣大勝,鍾樹根選前調查只是「機會均等」爭末席,結果曾鈺成只有36,000幾票,連民主黨的單仲偕都不及;但鍾樹根輕鬆拿到33,000幾票,無驚無險排第4安全入局! 民 建 聯 配 票 成 功 九 張 名 單 全 入 局 再看「超級區議員」,這個有300萬選民的組別戰線太闊,民建聯的地區式配票不易,相反民主黨可以大規模式配票 — 港島區九龍東投涂謹申,其他三區投何俊仁,加上馮檢基早早告急的策略成功,結果3人分票平均,將去屆地區直選票王劉江華踢走,5席中搶得3席。這種6:4的議席比例才是泛民應該做到的,但可惜他們之間毫無默契,贏了形勢輸了比賽,確實是愧對我們這一班選民! 人民力量與其他泛民鬼打鬼都算啦,但其他各泛民都只是懂得各自為政,人人得一招 — 打告急牌!人家建制派可是陪你打告急牌之餘又實實際際在背後做統戰和配票的功夫。你可能話泛民那裡像建制派有那麼多人力物力?講錢講地膽是不可比,但你們有比建制派足足多20萬票的選票資源呀!建制派少票所以配票要做得極準,泛民其實有票多是可以承受大一點的 margin of error,仍可以達到目標。而整個佈局最大問題是公民黨一意孤行,港島區、新界西都想用以老帶新的一張名單爭兩席,結果一敗塗地,票多到瀉但各名單都只能一人當選,兩張名單各自白白浪費了30,000票!30,000票呀!在新界西,余若薇不但入不了局還犧牲了民主黨的李永達和陳樹英,民建聯一聲「Thank you!」第9張名單都得米了! 佈錯了局也算了,但在公佈選舉結果其間訪問了陳淑莊、余若薇、梁家傑,全部否認是部署錯誤!他們認為自己是盡心盡力,失敗了無話可說;陳淑莊還言之鑿鑿說選民應該投給自己的選擇而不應做「配票」行為。大律師呀大律師,你們這些公義的說話就留在法庭上講好了,現在大家是在玩政治,接受「需要配票」的政治現實吧!就好似踢波,對手有實力又有戰術,你們話只要踢天才波就夠打了!可能你們公民黨覺得每區一席已經是達標,陳余兩人再搶到議席是 bonus;但你們可否為香港的公義著想,香港人切切實實需要泛民你們這些議席去抗行保皇黨。你們可否告訴我,兩張明星選票共拿了140,000票但只得兩席,有什麼用?令自己覺得公民黨的氣勢夠勁?但當未來4年有一次泛民不夠票去擋住政府的惡法時,你這所謂氣勢又有屁用?可否收起你律師的傲氣,聆聽別人,承認錯失? 再深入一點,由 Day 1 公民黨已經知道這兩張名單的情況是搏一搏,希望「保一送二」。分拆做4張名單不大可行,因為郭家麒和陳家洛知名度不足 (我之前只識紅花會那個陳家洛…),所以各張名單1分2不代表可將70,000票均分。與其入賭場搏兩鋪大細,沿用上屆成功搶兩票的余若薇拍陳淑莊戰港島、再將陳家洛拍郭家麒戰新界西是否安全得多?以余陳兩人的雙明星效應,今年港島再拿兩席的機會真的不少;再利用公民黨的名氣搏新界西都仍是「坐2望3」,勝算高得來不會浪費選票。當然,這是「馬後砲」式分析,但今天不學精,2016年又會否是死牛一面頸,重蹈覆轍? 最後,民主黨今次疲態畢露,青黃不接的現象極嚴重,如果不好好反省,做好基層工作,到連何俊仁、劉慧卿等人都要退下來之時,我真是唔知你點算?!

Read More 泛民,你們愧對市民呀… 尤其是你呀,公民黨!

你會選哪位?

立法局選舉轉眼就到,今年好像提名期和選舉日之間的日子很短。你想好了選哪位未? 小弟是標準的游離票,因為根本無人我可以全心投得落手!簡單分析:建制派唔駛諗,人民力量處事方式過份偏激不是我杯茶,公民黨空有政治明星但過去4年多次 (不知是不是好心) 做壞事,民主黨已經不是當年華叔、李柱銘、楊森等人年代的民主黨,自由黨更加唔駛講…… 既然無心水,唯有目標為本,希望可以幫到真正是「告急」的泛民候選人,爭取多拿議席,盡力跟建制派抗行,有足夠選票去在議會中推倒惡法,不可以讓保皇黨單聲道獨大! 講開又講,我認真對人民力量看不過眼。我知道你們跟民主黨有牙齒印,但在這關鍵時刻為何你們仍不願放下成見,死要追擊民主黨?玩政治是要軟硬兼施,只懂玩硬功是很難鬥贏先天性佔上風的保皇派!今次假若你們追擊成功了,你話你們人民力量有人可以頂上食了民主派被你搞死了的議席就話啫,但現在很可能的情況會讓人「餘人得利」,人家可是多謝都唔會講句!搞到泛民在立法局唔夠票制衡政府的話,你拉布幾多次都只是可以推遲政府那些不合理的議案,終於又是人家「人多蝦人少」通過,治標不治本呀!以前國共內戰時,都會為了對付共同敵人而齊齊鎗頭向外打東洋鬼子,為什麼你們可以這麼不顧全大局?這與拿香港人的前途「教飛」有什麼分別? BTW,我還有些朋友不知道今年每位選民都是有兩票!一票是你居住的地區票 (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或新界西),另一票是功能界別。如果你已經是一般的功能界別 (如教育界、旅遊界) 的選民,你如常為你的功能界別投票;如果你本身不屬於任何功能界別,你今次多了一張票為不分區域的「超級區議員」投票,即是那些 80X 號的候選人。所以人人有2票。 記得善用你的2張票!

Read More 你會選哪位?

請亞視去食屎

亞視招4萬投訴 通訊局明跟進 料違反守則表證成立 【明報專訊】亞視新聞時事評論節目《ATV焦點》指「學民思潮」是立法會「破壞派」在選舉中的棋子,引起社會公憤,通訊事務管理局截至昨晚收到的投訴電郵已飈升至4萬個,即在昨日單日內接獲的新增投訴達3萬個。據悉,通訊局投訴委員會明日將召開會議,預料亞視個案涉違反守則表面證據成立的機會甚高,相信委員將展開調查。 《ATV焦點》昨晚列明撰稿人 亞視周一晚播出的《ATV焦點》,以旁白形式發表對國民教育意見,但內容被指過分偏頗、抹黑「學民思潮」而惹來強烈批評。節目在前晚、昨晚繼續針對立法會選舉及國民教育議題,指政黨為吸票利用反國教科人士(見表);不過,以往從未列明撰稿、製作人員名單的節目,至昨晚播放的初段,即出現「撰文﹕唐文」的字樣。 本報昨日再致電有傳為《ATV焦點》製作人的亞視副總裁雷競斌,對方以「我無嘢再同你哋講」回應。通訊局則表示,至今收到近4萬個電郵,料大部分與該節目有關的投訴,主要指內容偏頗失實、有欠中立及誤導市民,局方會按既定程序處理。 亞視副總裁:我無嘢再同你哋講 資料顯示,若投訴個案涉違反有關廣播守則的表面證據成立,個案將轉介投訴委員會處理,委員會必須給遭投訴持牌機構或人士,通常不少於7個工作天的申辯機會,再作審議及向通訊局提出懲處建議,審理過程約需時4個月。 消息透露,由於今次個案涉違反持平、盡量予多方表達意見的原則,料表面證據成立機會甚高,並會於日內轉交廣播投訴委員會跟進;而委員會明日將召開會議,料席上會討論相關事宜。委員會在審議過程中,持牌機構或人士一般以書面陳述及申辯,通訊局可視乎事件嚴重性,以勸喻、警告、發出更正或道歉聲明作懲處。若違例事件非常嚴重,局方可向持牌機構施加罰款,甚至暫時吊銷(最多30天)或撤銷機構牌照。 可被罰款吊銷牌照 去年7月,亞視新聞曾誤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被判罰款30萬元;同年有人向廣管局(通訊局前身)投訴,局方初步調查指亞視投資者王征違規操控亞視,建議罰款100萬元,但亞視不滿局方無予以合理時間回應,正入稟司法覆核及要求禁制公布調查報告。 (http://hk.news.yahoo.com/%E4%BA%9E%E8%A6%96%E6%8B%9B4%E8%90%AC%E6%8A%95%E8%A8%B4-%E9%80%9A%E8%A8%8A%E5%B1%80%E6%98%8E%E8%B7%9F%E9%80%B2-%E6%96%99%E9%81%95%E5%8F%8D%E5%AE%88%E5%89%87%E8%A1%A8%E8%AD%89%E6%88%90%E7%AB%8B-211909697.html) 未睇的請睇,睇完就會好似這四萬人咁興!   第四萬零一份投訴

Read More 請亞視去食屎

洗腦乎?

「國民教育」的話題講得興烚烚,小弟又來湊湊熱鬧。 (以下純粹是客觀討論。小弟尊重每個人的宗教自由,亦尊重各宗教,但亦希望大家會尊重小弟的個人信仰。) 我是讀聖公會的小學和中學,小學和初中時每星期上硬性規定上大概一小時的聖經堂。會考時,學校每位學生考的九科當中都包括 Religious Study (RS),想唔考的話就要升 F.5 後自己申請,即現在很流行講「opt-out」。雖然已經是中五生,但在學校這個很清晰「誰是上把」的制度中,跟老師說「我不要考 RS!」就有點像向權力挑戰,當時還入世未深的我們當然會有點「拗底」。話說回頭,在學校無選擇的情況下要上聖經堂和考 RS,這樣又算不算「洗腦」?好像從來無人站出來上街遊行和絕食去反洗腦? 我上了11年的宗教科,雖然一直硬被灌輸基督教但從來無質疑我是在被洗腦教育。一是因為我所讀到的聖經故事,撇除了宗教元素,都是導人向善,我雖不信但尊重,自己亦有所得著;二是我自問有自己一套的判斷能力,不是你逼我讀我就要信。放回今天「國民教育」這大題目當中,如果科目內容是真心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值得尊重的話,我想各家長、老師、學生都會覺得OK?今天的僵局,是政府不願為「國民教育」的內容從善如流作適當修改的結果。 其實「國民教育」— 這裡指的是無任何標籤的「國民教育」— 是很平常不過的事,很多國家都會做。美國會教學生美國國旗上的星星代表什麼、「獨立宣言」的內容是什麼;日本會教學生日本的民族性和民族史,所以開展「國民教育」無什麼大不了。問題徵結是現在這個香港版「國民教育」的內容偏頗,大綱不是客觀教導中國文化,而是借機強逼學生要歌頌愛國愛黨。政府說「你們在這個大綱之下,點改都得!3年內交貨!」,倒頭來只是換個方法繼續「愛國愛黨」,你們各位 D8 認真當我們香港人是羊牯?再加上政府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當然也是搞得市民們興到出煙的導火線!次次都要撐,次次都不諮詢就話推,次次都話無計傾,次次講到入肉就不出來對話,你叫市民如何信服?就算本來心想「事情有討論餘地」的人都被你激興要政府全面撤回啦! 我以上的分析,是不是頭頭是道呢?其實我一點兒都沒有讀過這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課程大綱,以上全部都是靠看新聞、讀報紙所得,我想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和我一樣吧?既然大部份人其實說穿了所知的都有點是「以訛傳訛」,反對現在這偏頗大綱的大方向是理所當然;但如果當你連課程大綱都沒有真正讀過,又憑什麼這麼竭斯底里地去叫政府「你只能選擇撤回」?學民思潮的同學們、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家長們,我相信你們所做的是真心為學生好,你們要求「全面撤回」是代表你們的訴求,值得尊重;但這是否代表反對現時所提議的「國民教育」內容的人通通都要要求100%「撤回」?我去餐廳叫碟叉雞飯有老鼠縱使爬過一粒米就話要整碟「撤回」,「國民教育」這東西可否不是全面「撤回」而是官民溝通的全面「改良」,再推一個合理的版本?(大前題當然是要政府同意先打爛它們定下的框框 ,不可以強逼「先接受再討論」) 講到尾,教導學生中國的歷史文化都不是件壞事呀!反過來說,這幾天日日看電視新聞、讀傳媒報導、看facebook 留言都是一面倒的「撤回、撤回、撤回」,很多人真情流露說受幾位絕食學生感動而大罵政府涼薄。這些朋友究竟是骨子裡認真認同「全面撤回」,還是連日被傳媒 + 社交網絡的轟炸 (不敢說是煊染) 而產生這看法?要知道欣賞同學的勇氣或認同絕食行為不等於一定要支持全面撤回,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有多樣化的解決方法,有幾多人是有認真思考過諗清楚:為什麼撤回是唯一可接受的方案?現在這種景況可否說是社會輿論對我們的「洗腦」?在群眾壓力下如果誰不全面支持這些同學就好像是出賣了香港的下一代!!一些像我認為「全面撤回」不是唯一解決方法的人,發聲講句中間路線點的說話就好像會被視為對同學們的絕食視若無睹的冷血怪物! 這兩天在 fb 被邀請參加一個反「國民教育」群組,要求母校要: 1) 明確公開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立場; 2) 承諾永久不在中學及附屬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3) 向政府表達我校各師生、校友,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憂慮,及以學校身分要求政府永久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1) 很合理,我舉腳贊成。但(2) 和 (3) 呢?什麼叫「永久」?如果將來政府搞一個正正常常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內容教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歷史,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認識中國「德智體群美」的美德,討論埋「六四事件」,是不是又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推行?為什麼不可以推行?今天人人講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我說香港由小小魚村變輕工業城市、再變成今日這個國際大都會,就是因為「變通」兩個字。「變通」粗俗點講句就是「四四六六拆掂佢,唔啱講到啱!」但今天我見到的香港的文化正走向事事要大是大非 — 不贊成的就要徹底反對,無灣轉,所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要永不翻身!母校要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直至永遠,阿門。當然如之前所說,政府的態度絕對為現在這種敵對狀況火上加油,但對於這種好像小朋友要媽媽「以後日日都要講故仔氹我瞓覺」、又或者熱戀中情侶話「你永遠永遠都唔可以離開我」的承諾要求,而又有很多人不問所以就「Like」,我見到只有無奈地一笑之置。

Read More 洗腦乎?

陳茂波會考時有無做過 past paper,聽過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

陳茂波誠信瀕破產 不適宜留在梁班子 【明報專訊】發展局長陳茂波在確切證據面前,終於承認他和妻子許步明1994年買入的舊樓單位,有違規改建和劏房情事,事態發展,顯示陳茂波一直以片面的解說誤導公衆,企圖蒙混過關,個人誠信瀕臨破產。除非陳茂波能夠提出可信解釋,重建公衆的信任,否則他不適宜擔任問責局長,應該辭去發展局長職位,因為以他處理「劏房門」的表現,若勉強留任,也難取信於民,會拖累政府施政。…… (http://news.sina.com.hk/news/7/1/1/2738084/1.html) 細個時考會考 A-Level,除了死刨書外更重要是多做 past paper 睇 marking scheme,摸清考試的模式,不會明明讀了書但答不中重點而白白失分。 今日陳先生有唐唐、CY、麥齊光3大份 past paper 做參考,還可以看清楚傳媒及全港市民對他們3人的反應這份 marking scheme 作參考,仍然是不明白劏房僭建是會扣分,但一講大話被人篤爆時「誠信破產」就會是當作弊!你說抵唔抵死? 睇遠一點,18世紀,前美國總統華盛頓砍了老爸的櫻桃樹但他勇於承認的故事,大家細細個就已經聽過。如果陳先生老老實實認了為錢劏房,雖然當今的大眾市民未必如華盛頓的老爸般「順攤」就這樣原諒你,但我相信大家基於你的誠實會留有一手,畢竟劏房又不是殺人放火的事情。可惜陳先生你 past paper 又無俾心機讀,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又忘記得一乾二淨,那麼唯有贈你八個字: 死路一條,愛莫能助

Read More 陳茂波會考時有無做過 past paper,聽過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

七一遊行數字

每一次六四晚會、七一遊行等大型遊行示威行動,官民雙方在街上劇鬥一番後,之後就移交到「遊行人數」這數字遊戲當中。 香港市民已經習慣了警方的數字一定被主辦單位打了個大折扣,但其實這並不是必然的。看看2003年的數字,警方說35萬,主辦單位說50萬,雖然數字上有15萬的偏差,但數字的震撼程度雙方已是同步,亦足以令搞到董伯伯腳痛落台。從 2006年的「曾治」時代開始,雖然遊行人數整體上少了,但每一年警方與主辦單位的公佈人數竟然可以相差超過1倍!每一年看著電視,你話我知遊行人數只有 那2、3萬人,點信?今年我誠意邀請警務處長你7月尾跟我們一起去大球場觀看傑志對阿仙奴的比賽,4萬張門票全部售罄。大家一起睇波之餘看看4萬人散場時的情景, 跟7.1當天的情形相比,點可能只有5萬多人在維園出發?!你咪當我們是傻呀!! 為何今時今日的警方要如此「誇細」數目,遊行人數多又不代表警察辦事不力;人這麼多還可以把秩序維持好才顯得你們英明神武呀!我估是唐老鴨上場時眼見董伯伯的下場,所以「肴底」積極壓低數字。 我們應該尊重多年來一直為香港努力的民陣,年年風雨不改搞這個7.1遊行。今年當我看見他們拋出來的遊行人數:40萬,認真嚇親!咁多人!!但當之後看到再讀到港大民調大概10萬人的數字,卻令我感到很氣餒。不是為上街的人數多少而感到氣餒 — 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已說明了一切;我感到氣餒、失望、難過的是為什麼連民陣都要跟警方一般低手玩這種數字遊戲?港大民調是3個公佈了數字中唯一政治中立的團體,我認為是最可信的。他們分別公佈兩組不同的數字:「8萬多」和「介乎9.8萬至11.2萬」。我就算給他們的統計5萬人的誤差, 都還是20萬人不夠,是40萬人的一半也沒有!!民陣的40萬人跟這個20萬相差20萬,警方的6萬跟這個20萬相差只是14萬,即是民陣的數字比警方的 還要誇大!好好地一個遊行,為什麼要這樣子為自己加上一個污點?當你們聲嘶力竭地鬧爆CY的誠信問題時,自己又這樣子作大人數,矢志加強氣勢,又是不是跟CY一樣在「擘大眼講大話」?這樣是否另類的「誠信」問題? 無人相信警方的6萬人數字,死硬派粉絲會堅信民陣的40萬數字,但我希望其他人在反駁我之前認真想一想:40萬,really??你認為今天跟你講40萬的人其實有沒有其他政治目的、黨派目的、個人目的?

Read More 七一遊行數字

香港回歸15年啟示:只有黑 只有白 沒了灰

張炳良巧避按揭成數規限 買豪宅打通單位 分契多借一成 【明報專訊】本報調查發現,明天正式出任運輸及房屋局長的張炳良,剛購入的大埔相連單位,原來是分開兩個單位承造按揭,此舉令每單位的樓價低於1000萬元,毋須依金管局按揭成數指引,只能借五成按揭的規限,分契買賣令物業可借得達六成按揭貸款。張炳良答覆本報查詢時說,物業分兩項交易是依循銀行建議,並非他主動要求,他完全沒有考慮過因此可借更多按揭。 有議員批評,張炳良快將出任問責官員,應盡量避嫌,特別是避開一些引起不良印象的安排。不過,有按揭代理表示,相連單位分開兩份按揭上會,也甚常見。 金管局指引 逾千萬樓僅五成樓按 本報翻查紀錄發現,張炳良剛購入大埔「盈峰翠邸」相連單位,兩個單位建築面積各約1100方呎,一個成交價800萬元,另一個770萬元,合共1570萬元。若把兩個單位視為一宗交易,並按金管局指引,最多只能借得五成按揭貸款,因為金管局給銀行的指引定明若交易樓價超過1000萬元,銀行只借五成按揭;樓價介乎700至1000萬元,銀行才可借六成按揭。故張炳良透過分開二個單位承造按揭,便可順利借得六成按揭,多借金額約157萬元。 分契拆細銀碼 樓按達六成 上述二單位早於09年由原業主打通,自製出一個總建築面積2286方呎的相連單位,這屋苑發展商為長實,樓齡13年。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一直要求銀行嚴格遵守有關按揭貸款的審慎監管要求,但不會就個別事件作出評論。 張炳良:依銀行建議分契造按 張炳良昨午接受本報電話查詢時承認,是次置業確是借了相當於樓價約六成按揭。但他多次強調,是由於銀行建議,銀行指分成兩項交易的較為恰當,所以「我便跟着做」。不過,分成兩項交易,客觀上可令張炳良借更多按揭貸款?他說﹕「這絕對不是我的出發點,我也不用慳這少少錢(減少本金)」。 律師譚日明表示,一個相連單位買賣,多數以一宗交易進行。至於張炳良購入的單位,一個由倆夫婦持有,另一個只由太太持有,或許由於原業主不同,所以,分成兩個交易也是順理成章,畢竟律師會較易處理。不過,合併為一個交易進行,買家則可節省律師費。 李永達:官員宜按最高標準行事 不過,利嘉閣按揭代理聯席董事黃詠欣表示,原來打通單位買賣,分成兩項成交,於市場上不算罕見。永隆銀行按揭及私人貸款中心主管蔡爾全也表示,若買家「計過數」後,認為分開兩個按揭,獲批的按揭成數較高,可與賣家商量分開兩份買賣合約,因一般相連單位只是打通,樓契仍是分開兩份的。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表示,張炳良一再指是銀行建議,才分開成兩項交易借按揭,但作為官員須按最高道德標準行事,若某些行為引起市民不良印象,也不應接受。 明報記者 (http://hk.news.yahoo.com/%E5%BC%B5%E7%82%B3%E8%89%AF%E5%B7%A7%E9%81%BF%E6%8C%89%E6%8F%AD%E6%88%90%E6%95%B8%E8%A6%8F%E9%99%90-%E8%B2%B7%E8%B1%AA%E5%AE%85%E6%89%93%E9%80%9A%E5%96%AE%E4%BD%8D-%E5%88%86%E5%A5%91%E5%A4%9A%E5%80%9F-%E6%88%90-211107484–finance.html) 將相連單位分開,用它們本來兩個單位地契做按揭有什麼問題?張先生又不是將一個單位「劏房」做兩個單位去「騙取」更高的按揭成數,亦不是如高永文醫生般私下「扑爛牆」僭建地自製相連單位。從個人理財的角度看,供得起的話,借多少少錢讓自己手頭上的資金鬆動點是十分正路的事,換著是你和我,都會這樣做啦!張先生跟銀行做五成還是六成按揭,連走法律罅都算不上,我不認同李議員這種係又批評、唔係又批評的手法。什麼叫「最高道德標準行事」?現在張先生又不是好似唐老鴨般貪不應該貪的便宜、花了不應該花的公帑,有什麼不夠「道德」呢?如果李議員認為將相連單位的兩張地契分開做按揭而做高一成是不夠道德的話,請問我為了小付幾元而去超市買那些「一件$10,兩件$18」的優惠貨時,是否又已經犯了道德上的缺失? 過去幾年,香港的政府搞得一塌糊塗,充滿怨氣的社會慢慢變成凡事鬧咗先算。所有事情非黑即白,灰色的位置消失了。什麼是灰色位置?舉個簡單例子,兒子在外地撞車受輕傷入院,為免老人家擔心,就跟媽媽講了個善意的大話,說他玩得很開心。非黑即白的批評就是:我不理你有什麼原因,講大話就是錯的! 張先生這件事情,白得來有人可能覺得帶有一小點的灰 (個人認為其實不「灰」),但因為它是「非白」,便要唱為「即黑」了。就正如香港社會中不能全心支持的事情,就要反對了!香港細小的空間裡,再也容不下「妥協」、「包容」這個幾個字。

Read More 香港回歸15年啟示:只有黑 只有白 沒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