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巧避按揭成數規限 買豪宅打通單位 分契多借一成
【明報專訊】本報調查發現,明天正式出任運輸及房屋局長的張炳良,剛購入的大埔相連單位,原來是分開兩個單位承造按揭,此舉令每單位的樓價低於1000萬元,毋須依金管局按揭成數指引,只能借五成按揭的規限,分契買賣令物業可借得達六成按揭貸款。張炳良答覆本報查詢時說,物業分兩項交易是依循銀行建議,並非他主動要求,他完全沒有考慮過因此可借更多按揭。
有議員批評,張炳良快將出任問責官員,應盡量避嫌,特別是避開一些引起不良印象的安排。不過,有按揭代理表示,相連單位分開兩份按揭上會,也甚常見。
金管局指引 逾千萬樓僅五成樓按
本報翻查紀錄發現,張炳良剛購入大埔「盈峰翠邸」相連單位,兩個單位建築面積各約1100方呎,一個成交價800萬元,另一個770萬元,合共1570萬元。若把兩個單位視為一宗交易,並按金管局指引,最多只能借得五成按揭貸款,因為金管局給銀行的指引定明若交易樓價超過1000萬元,銀行只借五成按揭;樓價介乎700至1000萬元,銀行才可借六成按揭。故張炳良透過分開二個單位承造按揭,便可順利借得六成按揭,多借金額約157萬元。
分契拆細銀碼 樓按達六成
上述二單位早於09年由原業主打通,自製出一個總建築面積2286方呎的相連單位,這屋苑發展商為長實,樓齡13年。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一直要求銀行嚴格遵守有關按揭貸款的審慎監管要求,但不會就個別事件作出評論。
張炳良:依銀行建議分契造按
張炳良昨午接受本報電話查詢時承認,是次置業確是借了相當於樓價約六成按揭。但他多次強調,是由於銀行建議,銀行指分成兩項交易的較為恰當,所以「我便跟着做」。不過,分成兩項交易,客觀上可令張炳良借更多按揭貸款?他說﹕「這絕對不是我的出發點,我也不用慳這少少錢(減少本金)」。
律師譚日明表示,一個相連單位買賣,多數以一宗交易進行。至於張炳良購入的單位,一個由倆夫婦持有,另一個只由太太持有,或許由於原業主不同,所以,分成兩個交易也是順理成章,畢竟律師會較易處理。不過,合併為一個交易進行,買家則可節省律師費。
李永達:官員宜按最高標準行事
不過,利嘉閣按揭代理聯席董事黃詠欣表示,原來打通單位買賣,分成兩項成交,於市場上不算罕見。永隆銀行按揭及私人貸款中心主管蔡爾全也表示,若買家「計過數」後,認為分開兩個按揭,獲批的按揭成數較高,可與賣家商量分開兩份買賣合約,因一般相連單位只是打通,樓契仍是分開兩份的。
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表示,張炳良一再指是銀行建議,才分開成兩項交易借按揭,但作為官員須按最高道德標準行事,若某些行為引起市民不良印象,也不應接受。
明報記者
將相連單位分開,用它們本來兩個單位地契做按揭有什麼問題?張先生又不是將一個單位「劏房」做兩個單位去「騙取」更高的按揭成數,亦不是如高永文醫生般私下「扑爛牆」僭建地自製相連單位。從個人理財的角度看,供得起的話,借多少少錢讓自己手頭上的資金鬆動點是十分正路的事,換著是你和我,都會這樣做啦!張先生跟銀行做五成還是六成按揭,連走法律罅都算不上,我不認同李議員這種係又批評、唔係又批評的手法。什麼叫「最高道德標準行事」?現在張先生又不是好似唐老鴨般貪不應該貪的便宜、花了不應該花的公帑,有什麼不夠「道德」呢?如果李議員認為將相連單位的兩張地契分開做按揭而做高一成是不夠道德的話,請問我為了小付幾元而去超市買那些「一件$10,兩件$18」的優惠貨時,是否又已經犯了道德上的缺失?
過去幾年,香港的政府搞得一塌糊塗,充滿怨氣的社會慢慢變成凡事鬧咗先算。所有事情非黑即白,灰色的位置消失了。什麼是灰色位置?舉個簡單例子,兒子在外地撞車受輕傷入院,為免老人家擔心,就跟媽媽講了個善意的大話,說他玩得很開心。非黑即白的批評就是:我不理你有什麼原因,講大話就是錯的!
張先生這件事情,白得來有人可能覺得帶有一小點的灰 (個人認為其實不「灰」),但因為它是「非白」,便要唱為「即黑」了。就正如香港社會中不能全心支持的事情,就要反對了!香港細小的空間裡,再也容不下「妥協」、「包容」這個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