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香港有多一些這種講 heart 不講 money 的企業。
百老匯電影中心 煥然一新 驚喜逐格睇
撰文:方晴
欄名:大銀幕
百老匯電影中心,影迷稱它 bc,「鶴立」油麻地,附近是果欄、學校、平民住宅、舊式民間店舖,看似不搭調,但它 16 年來打造了一個屬於香港的電影文化地標。bc 上月完成大工程裝修,內外上下耳目一新,卻仍抱一貫宗旨,讓大家的精神生活多一個選擇。
在陽光普照的春日午後,從彌敦道經過小街、公園、商店來到 bc —— 一座包括戲院、書店、cafe 的綜合建築物,感覺非常愜意。對比近年落成的、藏身商場的、走過多條自動電梯或轉幾次才到達的新戲院,bc 的獨立、方便、親民實在太珍貴,百老匯戲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劉少文(Tessa)也同意:「現在香港已沒有 stand alone 的戲院,所以花了很多心思裝修外牆,令它更突出,連外面高速公路上坐車的人也見到它。」
開窗掛「大牌」
bc 外形像一個長立方體,最引人入勝的是一系列木窗框,其中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大窗,把光綫帶入戲院(2、4 號院),bc 總監麥聖希(Gary)指這感覺更開揚,令戲院不再是密室:「觀眾在開場前,也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外面的建築物和樹葉,外面的風景也仿如另一齣戲。這些窗框的比例是根據電影銀幕放映比例而做,如 1 比 1.66。」
Tessa 又叫大家留意建築物兩側的大型海報,她指:「以前的戲院有戲上映,外牆都掛上俗稱『大牌』的海報,但現在一般戲院沒有這些空間,bc 有空間可以做到。」
除了外形,今次裝修是包裝及內容的革新,戲院內部的改善,令影迷觀影時更舒服,可以容納更多與電影有關的延伸活動;kubrick 書店及餐廳的新空間,帶來更悠閒而 LOHAS 的態度。「電影中心和 kubrickbc 一向賣的不是戲票、不是書,賣的是 selection。」Tessa 表示 bc 的宗旨不會變:「隨社會轉變,人的興趣愈來愈多樣化,所以要有小眾式藝術戲院、unique 又個人化,也需要多元化 product。」
Gary 就強調生活化的重要:「整個 bc complex 是 lifestyle,它不會曲高和寡,香港人最怕高深。給大家一種可以來 relax 的感覺,好過煞有介事來看嚴肅電影。我們的定位是迎合不同觀眾,招呼核心的影迷之外,亦要 easy to access,讓 mass 和中間路綫的觀眾都來。」
Tessa 坦言今次裝修費用比開一間新戲院更貴:「由於裏裏外外、上上下下都改動過,因此在 18 個月前已入則改建、設計、修訂,目前尚未埋單找數,但我知道已超過 3,000 萬。翻天覆地式的裝修,像是重建。」但她強調,每一個大城市都應該 afford 得起一間這樣的戲院。
大堂與大騎樓
經過比以前更廣闊的大門,bc 地下大堂的黑、銀色設計,配合鐵和玻璃物料,感覺前衛有型。由於票房由右移至左,並與小賣部合一,加上樓底比以前高,因此空間就大多了!大堂已有兩個別具心思的小細節,Gary 叫大家留意樓梯前的大銀幕,播的是硬照而非電影宣傳片(trailer),極吸引眼球。Tessa 就叫人睇睇影碟店前的圓柱:「我們平時收到很多藝團的宣傳單張,於是就貼在柱上,希望一直鋪滿它,像貼街招。文化活動需要隨意,不想把地方變得商場化、規範化。」
至於以前附在書店旁的「會員閱覽室」,現在搬過來 bc 地下大堂,並改名「bcinephile」。「它凸顯會員的身份,並計劃推出更多 bc 精品。」然後 Gary 指向影碟店的懷舊鐵閘:「靈感來自上海街舊式店舖的大閘,設計師很多時就地取材,加上懷舊感,如影碟店的地板用舊式的水泥,貨架用蔗渣木材,整個設計是 mix & match 概念。」
直上 2 樓,女廁由 4 格變 8 格,真是女影迷佳音。至於以前等入場的「小露台」,則擴大 100 呎變成「大騎樓」,只要把牆上的大幕拉下來、再加一道布簾,這裏就會變成自成一角而又不太封閉的空間,可以進行放映、講座、簽名等活動。之前就曾有安哲羅普洛斯作品的放映及講座,楊凡和邁克來過講 talk,陳寶珠也來過見記者和影迷。Gary 指未來將有更多類似活動計劃,如舒琪的「香港粵語片研究會」便由 4 月 8 日起,每月在此舉行一次活動。
戲院縮位觀影更舒服
戲院的設備、觀影的舒服程度皆是 Tessa 最重視的環節,因此設計成 stadium 形式,座位拾級而上,視綫無遮擋,觀眾不再需要仰望銀幕。至於每間院的座位由 160 個減至只有 110 個,總共減少了 200 個座位,雖然加了票價,但仍然不符合做生意之道。Tessa 表示 bc 的經營不是用數字去計算:「我們一向有句戲言,縱使整間戲院全滿座,都不夠買一個 LV 手袋!何況現在只有 440 個位,如果每日 5 場全爆滿,一日都只得 13 萬多元票房,一個月則是 390 多萬元。可是 bc 平均入座率只有 10 至 20%,就算我當成是 30%,一個月只得 110 萬元。其實 bc 每個月的票房收入不足 100 萬元。」Gary 在旁和應:「我們是十大包尾戲院中的翹楚!」
當然 bc 多年來培養出一群愛電影的人,做出商業戲院做不到的事情,已成品牌。未來發展的路向,是放映經典舊片。「當代電影愈來愈不震撼,還是舊片夠 classic,未來的 bc 會多做舊片,如外國的修復電影、大師級經典,even 荷里活五六十年代的戲亦不錯。」Gary 說,電影資料館主辦的「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bc 也是放映場地之一。
為了放映舊片,Gary 爭取使用雙頭機放映,他指這方式的放映可以保護菲林,世界各地資料館普遍使用,有別一般把菲林剪接駁成一餅「上大盤」的做法。「現在放映室和放映窗都大了,機房有多部 projector,所以 bc 有全港最多不同 format 的放映機,digital、HD、DVD、16mm 等,以後揀片更靈活。」
kubrick 新設計回應潮流
相對戲院的型格,kubrick(餐廳和書店)的整體感覺是自然、簡約、溫暖、明亮,自然光透過落地玻璃引入室內,最令人窩心的是,員工自發栽種植物。餐廳和書店位置互調後,空間比前寬敞得多,餐廳的桌椅、書店的書架,都是可移動的靈活設計,方便舉行展覽和活動。餐廳那面白牆,已經恆常有展品。最有趣的是書架裝上鐵轆,Tessa 解釋:「不少設計用上本地懷舊感、油麻地舊區風味,有轆書架靈感來自街邊小販的木頭車,餐廳的地板則用水泥鋪設、吧枱是白色瓷磚。」
餐廳的那張吧枱有插蘇、Wi-Fi,為手提電腦用家提供了上網及工作空間,回應潮流。「這設計參考了北京 MOMA 的 bc,很多人都帶着 laptop 在那裏工作,有如 office。」Tessa 又指,以前戲院和 kubrick 是兩個單位,現在打通了更統一,而那道連接兩者的走廊,就成了精品店,售賣環保餐具、公平貿易食品,因此可以說,這裏賣的不是精品而是理念。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c09931d3-4b95-44ab-bd9f-e0fd62b95150-388805?section=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