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tch Night

做 startup,其中一樣指定動作是 pitching。簡單如你想將剛想到的構思,告訴你的另一半聽,這就是你的第一個 pitch。 Pitching 這東西小弟就認真不是太在行,有些人你見到他講說話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十足十《審死官》中宋世傑的翻版,這些人上台 present 的潛質一定比小弟高。由於口齒不伶俐,就要加多苦工在準備 pitching 時的講稿。同一個構思,你用不同的切入面去解釋,得到的回應可以很不同。例如你跟一位貨車司機大佬介紹 GoGoVan 這個 app,你說它「是一個將 call 台接單電子化的 app」,他大概立即會回你一句「xxxx,都唔知你噏乜x,唔好阻住阿叔食飯」;但如果你一句就講中他關心的事情:「GoGoVan 可以立即幫你每日接多幾單生意,走多幾轉」,司機大佬就好可能立即放底盒飯聽吓你個細路有乜咁巴閉! 所以,如果你心目中有一個構思,想 pitch 給人聽,拿一些意見,首先是你真的要聽人講乜。很多時候我們太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對人家的回應,啱聽的就對號入座,唔啱聽的就選擇性失聰聽不到,結果其實是在浪費時間。另外就是你要留意究竟你個 pitch當中,那一部分特別引人注意,可能那個才是最到肉的賣點,吸收了後再改良自己的講稿。還有就是要快點入題,大部份聆聽者除非跟你是超級志同道合,否則你講超過2分鐘而對方仍未能感興趣的話,他的腦袋大概已經魂遊太空了。 除了 pitch 給你的鄉親父老聽之外,startup 界亦很流行 pitch night:擂台式的幾個不同 startup 每人有數至10分鐘上台展視自己的構思,再受台下評判質幾個問題。在香港,Cocoon Pitch Night 應該算是最大型,每季一次,有初賽有決賽。 不少人認為上 pitch night 是去拿別人對自己構思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無可否認,上 pitch night 是鍛鍊你將來對 angels、VC 賣橋的好練習;又或者在美國贏一個 pitch night 對你入 500 Startups 這些 accelerator program 會有幫助。除此之外,小弟對 pitch night 其實是有些保留,覺得大家太「神化」它的效用了。講到尾,去得 pitch night,一則通常只有一百幾十人,人數不多;二則都是一些對 […]

Read More Pitch Night

細說 Stock Tech

能夠得到 StartUpBeat 賞識開 blog,我可是特別興奮!因為半個柏拉圖是在 startup 界打滾的,另外半個可是位活躍於投資市場的老散 (詳情可讀小弟的 platoinvests.com),所以可以在財經新聞界翹楚 HKEJ 其下的 StartUpBeat 寫 blog,perfect match 啦!如果總編肯為我多開個跟投資有關的 blog,我明日立即交稿! 這兩個星期香港股市炒得慶烚烚,街頭巷尾都在熱烈地討論著,聽聞升市多人賺到錢連茶樓都多些人飲茶!在這個大上大落的港股大時代,又令我想起之前很想做的「Stock Tech」。如果有跟開科技界新聞的朋友,大概有聽過現在炙手可熱的「Fin Tech」。由 Bitcoin、到 P2P 網路借貸、到 Apple Pay、到餘額寶等等,finance x technology 的 startups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內地都多得如雨後春筍,StartUpBeat 這個星期都搞了個互聯網金融的高峰會。 那麼,甚麼是「Stock Tech」?(這個 term 是小弟自己作出來,查無此字) 即是可以協助股票投資者的一些創新工具。事緣小弟早些時間跟朋友們吹水,講起創業。朋友A問道: 「點解你次次創的業都做不長?」 (死仔包… 駛唔駛篤得咁應,被人一下就點中死穴。)「我都想知道點解。」 「我見你每次創的東西都不同,其實你是否應該揀一樣你鍾意的題目來創業呢?」 聽落又幾有道理。以前聽人講,如果你返工是做跟你興趣一樣的工作,你可以跟千千萬萬的打工仔不一樣,每天都很雀躍的上班去。咁如果我揀一樣我真心鍾意的創業題目,我是否就可以撐得更堅強一點?於是我諗呀諗… 諗呀諗… 最後發覺我的興趣很多,但真正有潛力做創業習作的,講到尾都是投資。 咁我又諗,平日我主要的投資工具是股票,其實有無甚麼可以在這方面幫到我,做投資更輕鬆又更容易賺到錢呢? 股票這東西,不是買就是賣。大家在股海浮沈,就是想買對股票買對時機,然後可以賣個好價錢。以小弟的經驗是面對香港云云千餘隻股票,要篩選股票不算太難,但也花人不少時間;揀好了股票,又要等個好的價錢。有些人未必可以時時刻刻望著個股市,但機會往往一閃即逝,就好似上星期復活節假期後恒指一天升900點,如果你是放工後才看看新聞看看股價,望著已經飛升的股票肯定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 於是我想到,一個可以為我心水股票股價升穿或跌穿某些價位的提示 app,對於我的投資會是大有幫助。更好的功能當然還有是複雜一點的提示,例如股價升(跌)穿一年高(低)位、股價升(跌)穿50天線、十天線升穿二十線、成交額比平日多50%等等,都是市場先生給我的啟示。我上 Google Play 看過,也下載過一些股價提示 app,都不是本土的,但好像唔多 work:我入了隻美國股票試試,苦苦都等不到股價提示。 其實香港是有一個 Stock Tech 例子,就正正是 […]

Read More 細說 Stock Tech

新一代迷你倉

最近搭地鐵 (sorry,應該是「港鐵」),當你站在那條長長的扶手電梯時,有機會在其中一塊廣告版上見到一個青藍色的膠盒,打著「BOXFUL」的字樣,做的其實是迷你倉的生意。 第一代的迷你倉,最經典的應該是當年那個在三色台「宣傳易」日播夜播的廣告,有位老外大大力的在喊着他們的熱線電話:8~1~7~7~7~7~7~8~~~ (OMG 我竟然還可以徒手背出個電話號碼,你話幾入腦!) 到第二代,就是顧客除了自己親身入倉外,亦可以致電迷你倉送箱 (我不清楚是否需要額外收費)。 到今天第三代的 Boxful,顧客連個迷你倉在那兒都不必費心,所有東西的出出入入都是由迷你倉公司負責。當你發覺有需要將一些物品寄存入迷你倉,你可以通知 Boxful,他們會先把儲存物品的膠箱送到府上;你把一個一個箱放好了你要寄存的物品後,可以為箱內的物品拍個照,上載到 Boxful 的網站/app,方便日後想取回物件時容易記認,然後就可以叫 Boxful 的車隊來收集儲存箱;到有一日你需要用這些存起了的物件時,只要落個 order,又有人將儲存箱直接送回到府上。服務收費每月每箱 HK$49,當中包括每月最多一次免費送回物件的服務 (可能你要拿箱中一些東西,又或者想再多放一些入箱)。 雖然 Boxful 成立僅半年,已經籌到150萬美金的 seed funding,證明有投資者相信這種第三代的迷你倉經營模式。 香港的迷你倉服務,小弟一直以來都覺得已經是多到頂爛市。之前有友人吹水間提議過做迷你倉,我就覺得市場已經是太多啦!吹水的話題當然就不了了之。即使是去年尾有機會在一個 pitch night 活動中聽到 Boxful 對手 Spacebox 的解說時,我仍然相信這個行頭已經是太多人做了,所以也不以為然。直至近來 Boxful 活躍起來,跟不同的朋友言談間,有不少人認為以香港人居住環境這麼擠逼、這麼喜歡買東西、又喜歡方便的性格,一個月區區的 HK$49,這個概念有賣點。也是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把迷你倉的經營模式稍稍 make a twist,又可以是一門新生意!而事實上,我上網找資訊時讀到,這種包送出送入的迷你倉模式,在美國已經有好幾間做得不錯的 startup,例如是 Makespace、Boxbee、Clutter 等等。 曾經聽人講過,在這個 Online-to-Offline (O2O) 的年代,物流業將會是相當有潛質的一個行業,順豐速運的崛起只是這個物流業大時代的第一浪,只要你能找到那個 unique angle。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

Read More 新一代迷你倉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 最近跟朋友談到 co-working space 這話題時,大家不約而同的問我這個問題。之前我還在搞 Wynd 的時候大概大家不好意思打擊我不敢問;今天見 co-working space 開得成行成市時,我想這些「外行人」問這問題時其實不止是這麼表面,底個句是:「其實 co-working space 仲有無得做?!」 先答面個句。以小弟的觀察,以下是幾類會來 co-working space 的人: 1) 公司俾錢 — 多數是外國 startup 或中小型公司擴充業務到香港,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先頭部隊當然找一個經濟實惠又五臟俱全的工作環境。 2) 已經有幾個人的團隊 — 一人公司在哪裡工作都無所謂;但當團隊擴張到2、3、4人時,有一個特定的工作地點就方便得多。而且 co-working space 的好處是租金是以月計,你隨時可以加減人數;如果租 business centre 的話,一間間房就很難調節了。 3) 經常要見客的人 — 租一個位,就可以在黃金地段見客,不用次次約人在 Starbucks。 4) 怕一個人悶的人 – 其實做 startup 是一個很孤獨的旅程,因為你是沒有同事的;像小弟這種悶蛋性格的人有時都忍受不了,更何況是那些超鍾意 social、要有人氣在附近的人? 5) 不能夠在家中工作的人 — 這是有兩個層面。第一種是只要留在家中,就不能集中精神做事 hea 咗去的人。我想話:很多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大概始終「家的感覺」就是令人放鬆下來。第二種是家裡環境不容許每天留在家中工作,例如屋企太細人太多根本無一個可以工作的空間、家中有小孩騷擾不能集中工作。還有一種是要「扮返工」免得被小孩問「點解爸爸唔駛返工嘅?」(唔好笑呀,真的有很多人是這個情況!) 6) 想識人 […]

Read More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