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平台生存第一式

今天大家走在香港的街道上,看見一架又一架不同顏色的送外賣電單車已經是見怪不怪,但數數手指原來網上叫外賣的服務在香港只是流行了不足3年。早前有機會聽到了其中一個送餐平台剛進軍香港時的趣事,不單有趣而且亦充滿了經營初創的智慧,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你有試過由零開始做一間服務性的初創,你會明白找你的第一個客戶是最最最困難的事情,我們稱這為 cold start problem。以小弟當年做共享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 的經驗為例,當我們設計得很型格的工作空間裝修完畢後,幾位拍檔心想一個這麼好的空間,客人一看應該馬上會愛上這裡然後簽約加盟! 但實情是,雖然正如我們所料,上來參觀的客人評價都很好,但第一個星期我們卻是一個客人都拿不到!後來一位朋友上來參觀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大家上來看到一個空空如也的工作空間,都不願做第一隻「白老鼠」;人人心底裡都有一種羊群心態,想見到有人試過了,才加盟。於是乎第二個星期我們就請了一班朋友義務到我們的空間裡工作 (或假扮工作),讓空間裡多了些人氣。果然,不消幾天我們就簽下了第一個客人! 這間送餐平台也遇上了類似的情況。他們雖然在世界上不少地方已經打出名堂,但來到香港又是變回新丁一名 , 香港人都沒有聽過它的名字。所以當他們剛起步想邀請餐廳加盟到它的餐廳網絡時,走訪了大大小小的餐廳但都是空手而回,因為沒有人想做它平台上的第一間餐廳!於是,他們也用上了我們的那一招:有一位同事的媽媽是烹飪能手,大家就在平台上為她開了一間「餐廳」,然後去到其他餐廳招商時就跟餐廳老闆說:我們已經開始逐漸為新加盟的餐廳上架,歡迎你隨時下單試試我們的速遞服務! 果然,有餐廳老闆「中計」,在平台從同事媽媽的「餐廳」叫了外賣!同事們見到馬上急電伯母,請她出手弄幾個小菜,再由一位同事親自扮演車手的角色,將食物以最誠懇的態度送到餐廳老闆的手上。老闆對這個特別款待的服務當然是非常滿意,對平台的印象分大加,最後決定加盟,成為了第一間加盟店了!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my blog interesting: https://www.facebook.com/platosays

Read More 送餐平台生存第一式

視障人士的希望 韓國初創 Dot Incorp

這次韓國 startup 之旅除了參觀了一堆 co-working space 外,青協還特別安排了我們參觀一間名為 Dot Incorporation 的韓國 startup,因為去年中時它的 CEO Eric Kim 來了香港參加香港青年協會舉辦的世界青年創業論壇,所以這次我們禮尚往來去「探班」! 要介紹 Dot Incorp 是做甚麼,最好就是先去片! Dot Incorp 的第一個產品,就是一隻智能凸字手錶 Dot Watch。原來智能電話面世了接近10年 (第一代 iPhone 2007年推出),當大家享盡它帶來的方便時,對於失明或者視障人士來說,他們還處於只能講電話,或者用凸字手錶讀時間;WhatsApp、Google Maps是大家每天必需的 app,但視障人士就無得用。Dot Watch 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隙而誕生! Dot Watch 錶面上共有24個點,分成4組,24個點會自動跳動流水式顯示凸字,就好像將一本有聲書 (audio book) 用凸字「讀」出來,將資訊通知用家。譬如當一位視障人士用 Google map 時,Dot Watch 會將 Google map 上的最新指示在錶上跳動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跟大家一樣四處走!本來不少視障人士就已經因為自己的殘缺而不願意走出去接觸這個世界;在發明了智能電話後,平常人好像「聰明」了一點,但不能用這些新科技的視障人士卻原地踏步,結果是跟大家的差距更遠了。有了 Dot Watch 就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融入這個世界。我記得有一次在巴士上看到站頭有一位視障少女在等巴士,手上拿著一張大大隻字寫著「40,40M」的A4紙,天真地站在路邊等… 等開40號巴士的司機大佬見到停站。我當時看見心裡感到一絲無奈,但另一方面佩服她不甘於受制視力上缺陷的勇氣。將來有了Dot Watch,配合巴士公司的手機app,她就可以收到40號巴士的即時位置,到時就可以如其他人一般在巴士到站時伸手截車了! 小弟在香港這個先進城市,以為盲人懂得凸字是理所當然的事,聽完 Dot Incrop 的崔小姐的介紹才知道,視障人士要學習凸字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首先,原來凸字機是一個接近 monopoly 的生意,因為大家認為它不是一個可以賺大錢的產品,無新的市場參與者願意研發;所以今時今日的凸字機器,還仍然是牛龜般又大又重!而且閒閒地要US$2000-3000!相對地 Dot Watch […]

Read More 視障人士的希望 韓國初創 Dot Incorp

到韓國創業去

上次分享了小弟對韓國創意工業發展的感受與愚見,今次想講講這次旅程中認識了的幾個創業團體。如果你想發展韓國市場,他們可能可以幫到你。 Seoul Center of Creative Economy and Innovation (CCEI) CCEI 應該是韓國裡其中一個最大型的 startup 網絡,它是由韓國政府、多個地方政府和幾間大型私人企業合辦,全國擁有共17個中心支援創業者。每一個中心都由不同的企業資助 (都係 Samsung、SK、LG 之類啦),所以會專注於不同的範疇 (如軟件、硬件、電子通訊等)。我們參觀的首爾 CCEI,短短兩年間已經幫助超過400間 startups 和 SME 籌得2億美元的資金和貸款,中心面積雖然不大但每年有超過70000名用戶。負責人朴先生當天還介紹了好幾個中心 incubatee 發展的 startup 的產品,主要是 hardware 為主。而當地導遊看了朴先生的名片後告訴我們,朴先生領導的另一個團體是直屬總統府,來頭不少! 我參觀後的感覺是肯肯定這中心擁有最多的 connections,不過它的使命偏向協助韓國本土初創邁向世界,多於協助外國企業打入韓國市場--從它的網站連英文版都無就知道。所以我認為如果是初到「韓」境,CCEI 未必是最幫到手。 Maru180 & SparkLabs SparkLabs 是處於 Maru180 這 co-working space 的一個 aceelerator program。相比起 CCEI,SparkLabs 的背景國際化得多。負責人 Eugene 在矽谷浸過咸水,幾位創辦人有韓國本地薑也有老外。SparkLabs 主打 early-stage 的初創,每間被選中的初創它都會投資 US$25000,而且還能免費使用 Maru180 的 co-working space;每一期「畢業」的 startups 都有機會在 demo day […]

Read More 到韓國創業去

淺談韓國創業環境

聖誕前有機會跟隨香港青年協會去韓國參觀首爾當地一些推動創意工業的機構及與初創企業交流。小弟不敢說經過短短5天的行程就變成了「韓國通」,不過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見所聞。 雖然過去十年八載韓國的科技發展有「超日趕美」的感覺,K-pop 更在全球大受歡迎 — 當年一隻 Gangnam Style 可以將大叔變明星,而近來韓劇受歡迎的程度,據聞現在香港的很多印傭菲傭閒時也是手執平板電腦看有印尼文/菲律賓文字幕的韓劇! 不過,在韓國人眼中,「創意工業」在當地只是剛起步了幾年。當地的社會文化,仍然是著重讀好書入好公司;所以我們說香港的父母為小孩的未來變得怪獸,其實韓國的讀書壓力比香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部份人都視畢業後入 Samsung、LG、Lotte、Hyundai 等當地壟斷式集團企業為目標。一個年青人畢業後話「我要創業」是會被人視之為異類。 直至近幾年,韓國政府漸漸意識到只是靠幾大家族壟斷的韓國經濟存在隱憂。剛讀了《信報月刊》介紹韓國的報導,講到 Samsung 家族在韓國的生意遍佈各行各業,壟斷著韓國的 GDP;去年 Samsung Galaxy Note 7 的爆炸事件已在悄悄動搖當地經濟。另外也大概從 K-pop 的大成功得到啟發,所以韓國政府開始著重扶持創意工業的發展。聞說剛被罷免的 (前) 總統朴槿惠是大力推動創意工業支持者,所以有一個說法是朴槿惠被罷免後,下任總統會否繼續重點支持創意工業,也是一個未知數。 這次5天的行程,參觀了好幾間首爾的 co-working space 和 accelerator,還得到他們的負責人跟我們分享心得。交談之中,他們有好幾位都表示非常欣賞內地創意工業發展速度之快,認為韓國年青人跟內地年青人最大的分別是,內地人唔怕輸。 張家輝都講過:「怯,你就輸咗成世!」這說話打拳啱用,做 startup 就更啱用!韓國的年青人創業時最大的障礙就是怕輸怕失敗 (failure),所以這些創業導師 (mentor) 除了為他們的產品提出意見外,亦很著重灌輸「不要怕失敗」的心態。小弟也是創業的過來人,幾年來反反覆覆無乜成就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過著只有付出沒有成績又沒有收入的日子,加上社會不支持創業的風氣下,心態上的確會很容易形成害怕失敗。 頭幾天我們在當地碰見的 startups,點講都是在韓國泱泱大國中脫穎才能進入這些 accelerator,不過小弟就覺得他們所做的東西都不是很特別,亦欠缺一點國際視野 — 應該說是當我們看見 Samsung 在世界的電子市場上手執牛耳時,我會期待當地的 startups 會有一些比我們在香港所能見到更爆的點子! 直至旅程最後一天遇著 2017 Startup Worldcup 韓國分站的決賽,最後10強上台 pitching 爭奪出線到明年3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總決賽。這10強的產品就有驚喜啦!包括用手指按著耳朵就可以聽到的電話、快速檢驗毒奶的保暖瓶、可以自製機械工具的小機械零件 (building blocks) 等等,而最後勝出的是讓牛隻吞下的監測藥丸,配合分析軟件可以掌握農場裡每一隻牛的健康狀況。 這10強的共通點是他們多數背後都有由韓國幾間大科技公司的前員工坐鎮做研發,所以可以開發出這些甚有水準軟件加硬件的新產品。以目前韓國的優勢來說,這種「軟加硬」創新產品似乎仍是他們最有優勢的地方。 […]

Read More 淺談韓國創業環境

創業靠同學?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不需要再花金錢花時間去讀一個 MBA 學位。以前做銀行的時候已經進入了一個當年大家夢寐以求的行業,哪裡需要再拿個 MBA?今時今日在 startup 界當中,做事方法跟 MBA 課堂教的傳統商業理論大有不同,而且 startup 是要靠做實事浸出來的,所以也沒有想過要進修 MBA。 直至這個月讀到的一段新聞,不禁令我要重新審視我的這個價格觀。 「樂視救亡 撤換亞太區統帥 賈躍亭向MBA舊同學急撲47億」 以前說讀 MBA 是賺人脈,今天看來讀 MBA 是讀「錢脈」!隨便問問同學仔,就借到6億美金!我們這麼辛苦去找 angel 找 VC 籌款幹嘛?大家齊齊去報最多富豪讀的 MBA,想個點子,就算沒有6億美金,都可能籌到6億港紙! Well,以上當然是純屬講笑,但樂視這次的「危機」已經對那些光講 traction、只講 signed-up users 的經營模式,響起警號。土豪式喪燒錢去 acquire users,「只要有了 database 就會有方法可以賺到錢」的神話已經開始幻滅。這幾年的 startup 籌錢籌得風山水起,除了因為大家真的天真的以為不管是誰,只要擁有了用家就有辦法賺錢外,也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的央行都在行極度寬鬆的財政政策,全世界錢多四出找東西買。今時今日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環球經濟過了幾年用金錢推砌的蜜月期後,大家開始發現經濟環境其實都只是金玉其外,即使是有錢的都不會胡亂花! 樂視當天不問價胡亂買下香港的英超和 NBA 播映權。以 NBA 為例,5年 bid 10憶,據聞比 Now 的出價高4倍!現在每個客戶一年收$600,即是平均要30萬戶登記才打和;無線推隻 TV Box,主打全香港觀眾,勁做 promotion 兼狂賣廣告才做到幾十萬 sign up,只是主打 NBA 的樂視又如何相比? 這種「有錢就能任性」的做生意方法,在內地還有間出名的例子:恆大,但人家的底子是做地產實業,雖然瘋狂但有實質資產支撐;以同樣的方法去做 startup?恕我直言,恐怕是死路一條。 […]

Read More 創業靠同學?

回到 startup 的軌道上

在寫下《揾工宣言》的三個月後,小弟終於搵工成功,在一間 startup 落腳。本來諗住正正經經找一間大公司,但原來一份在 startup 界混了數年的 resume,headhunters 見了會一去無回頭;大公司收到了,就算加個朋友補飛向HR同事美言兩句,都同樣是石沈大海。人家根本看不到你一手一腳砌盤生意出來的經驗,「think out of the box」可能是跟「麻煩友」打了等號。還好有新東家的老闆賞識。 開新工雖然有點忙,放了工其實都有時間寫文。但是腦筋忙了一整天,靈感都被擠到一邊,拿起支筆時卻一點墨水都沒有了,所以丟空了這個 column 一陣子。終於,多得隻「海馬」,今天 (星期五) 可以忙裡偷閒,抽點時間和空間執筆。話就話忙裡偷閒,但其實做 startup 就是註定時時刻刻都要擺一副戰鬥格,中午十二點不到開 slack 看,差不多個個同事都 online!看來放了工返屋企不問工事的日子都不是我過的了。 以前自己搞 startup 時,由於不是做得大,所以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得 founders 們幾丁友,可能再加三兩個同事,有時真係好悶,又覺得自己有少少自閉咁。難得新公司人多勢眾,多到我不是太過適應!lunch time 隨便叫聲都有浩南哥出場般浩浩蕩蕩衝出街的場面,久違了! 最後,早幾天在公司座落的全新駐港超大型 co-working space、讀著前東家有如公告天下要將它的電子錢包暫時「收檔」的電郵,除了急急腳 (現實地) 由電子錢包轉走晒D錢外,也暗自慨嘆自己之前做過、認為大有前途的 startup 項目,就算當日一直做下去都認真是無得做 — 做 coworking space 有大型美資搶攤,做電子錢包有中資「雙馬」挾撃,點玩呀?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my blog interesting: https://www.facebook.com/platosays

Read More 回到 startup 的軌道上

內地市場是攻不得的死胡同

強如 Uber,都未能夠在內地市場得到甜頭,只能夠死死氣將內地的營運賣給滴滴出行;其他的新經濟巨擎,Facebook 多年來連門口都未入,Google 入了走了又回來,Twitter 當然亦不能與 WeChat 相比,唯有 Apple 因為 Tim Cook 懂得國情常常入去打交道,可以名正言順在國內開蘋果店和賣手機。所以,我們這些小小的初創者,又如何能期待可以在這個十三億人口中突圍而出呢? 小弟一直都講,在香港創業有一個很令人悲哀的盲點。如果你身在美國,有個好點子在三蕃市\洛杉磯\紐約搞了一個起步得不錯的初創,拿到了資金就可以馬上擴充到美國其餘的大城市。因為雖然大家的居住環境有些不同,但大家都是共享同一種文化。但香港過去一百年,大半時間是走英國殖民地那一套,即使跟大陸同胞屬同一個種族,但多年來累積的文化非常不同,所以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而認為香港行得通的 idea 在內地都行得通肯定是自欺欺人,或者你是以為「香港是在日本」的老外。 而且,內地奇高的「參考」能力,代表你沒有足夠的後台支持的話,一個行得通的點子可能很快就被參考得體無完膚 (Uber!) 即使是一些在內地好像做得到一點成績的香港人,聽朋友講其實都只是你睇我好我睇你好,背後有幾難做只是我們不知道。 所以,我所認識的初創朋友而生意又做得上軌道的,擴充的第一個目標,肯肯定不是大陸 (除非你真的已經搭通了天地線)。第一個目標,通常是新加坡,因為大家的背景比較相似 (其實很多方面香港跟新加坡都是互相參考互相競爭),而且當地也是華人居多,文化背景也比較接近;其次可以是台灣、東南亞、甚至是日本。 今天你拿著你的初創 proposal 去見 VC,如果你的目標市場只是香港,好賺極有限,不容易得到 funding。不過如果拿著內地13億人口做擴充目標的話,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說易行難,我相信那些 VC 都不是笨人,你能夠「說服」他們的機會也不高。所以,小弟認為將你的產品國際化的第一個地點,應該是新加坡或者亞洲其他國家。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my blog interesting: https://www.facebook.com/platosays

Read More 內地市場是攻不得的死胡同

認真地玩了一星期 Pokémon Go 隨意寫

Pokémon Go 在香港盛行了一整個星期,小弟才出po,因為我想自己親身玩過 (沉迷過),寫出來的東西才到肉。 當大眾因為 Pokémon Go 內裡的 Augmented Reality (AR) 元素大叫過癮時,其實這不是甚麼新奇的東西。好幾年前住在美國的朋友已經告訴我當地的餐廳搜尋 app Yelp 已經融入了 AR:當你在街上開啟了 Yelp 裡的 AR 功能,用電話裡的相機加上 GPS 定位就可以告訴你眼前有甚麼餐廳和它們的評分,後來還加了景點。 Peter Morville, 6-10. Yelp Monocle and Metro Paris Subway 在香港,本港龍頭 Cherrypicks 多年前亦已經發展了一個名為 iButterfly 的 app。用家在合作伙伴的店裡,可以開啟 iButterfly 的 AR 功能,「現場」捉蝴蝶 (跟你捉精靈差不多),捉到就有優惠送。我還記得當年在 Pacific Coffee 裡就玩過!當時覺得很無聊的東西,今天卻跟大隊走出街四處去捉這個我一集都無睇過的 Pokémon! 以小弟有限的認知,Pokémon 卡通當年推出時在美國是相當受歡迎的,所以這次 Pokémon Go 選擇在美國先上架,亦成功掀起了熱潮!Pokémon Go 煞食的地方是打破平日打機時只可以用方向掣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去移動遊戲主角,大家可以親身模仿主角小智四處走去捉精靈,勾起了當地像我這種「中少年」 (aka kidult) […]

Read More 認真地玩了一星期 Pokémon Go 隨意寫

寫電郵主題,很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上這個問題:寫一封電郵,不難;但寫好後為它安一個好的主題 (subject line),就很難!尤其我們 startup 常常都要寫一些 newsletter、cold call/warm call 性質的電郵。一封不論內容多好的電郵,如果個主題不能吸引人家在 99999 封未讀電郵之中,選擇將隻 mouse 乖乖的 click 下去、打開來閱讀的話,都是徒然。有時候,一封長長的 email 我用10分鐘寫好,但之後光是想一個好的主題用了我5分鐘都還是想不到! 這裡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絕對絕對談不上是心得,反而希望大家可以指點指點。如果你是這方面的高人,請務必教教小弟如何寫一個好的 subject line! 通常如果是一個已經認識但本身不多聯絡的人,可能我的主題會是「Hello from XXX」,我覺得這樣簡單直接而且對方知道電郵是來自一個認識的人,大概不會當是 junk mail 就這樣刪除。但如果是完全不認識或者只是從朋友拿了個電郵地址作聯絡的話,怎樣可以一句話就吸引對方注意呢?如果寫得太 general — 例如「How to improve your efficiency?」—怕會被當了是垃圾電郵;如果寫得太深入 — 例如「Business Opportunity with XXX」— 又好似有d「行」。 我上網做了點研究,一個好的電郵主題應該要怎樣寫。我以宣傳一間 Co-working Space 做例子,以下幾個方向,小弟覺得可以參考。 1) 簡單就是美 在芸芸冗長的電郵主題中,一個簡單的主題可能反而更為突出。 eg. “Co-working Space” 2) 逼設性 最典型的形銷方法,令人感到如果不馬上行動會蝕底。 eg. “Last chance […]

Read More 寫電郵主題,很難!

被寵壞了的用家

  讀 Peter Thiel 的《Zero to One》時,他講到當年 Paypal 願意付 US$20 去「買起」用戶登記!US$20 即是超過 HK$150!這可是10多年前的事!真的是有錢就能任性,我想他應該是最早期以本傷人的 startup。 時至今日,用錢「買起」用戶這方法大家已經是習以為常。以香港為例,Uber 源源不絕地推出首次登記優惠和不時出現的回贈優惠;Deliveroo 和 Foodpanda 除了爭著送外賣給你外,也爭著送優惠給你,鬥得你死我活;Gogovan 一直以來都是不收司機的費用蝕住做,這個月一話要收一點點錢就立即被人鬧到狗血淋頭;還有很多其他的網上生意都是不斷靠送 coupon 來保持上客量。上星期跟一位朋友閒談時,他說一個內地著名的 app 攻打香港市場時,也要用近百元去買用戶下載。記住,只是下載而已!很明顯,今天香港的用戶 (可能全世界的用戶也是) 被這種貼錢文化寵壞了! 毫無疑問,用錢買回來的用戶,跟用錢娶回來的老婆 (或老公) 一樣,通常都不會是長久的,churn rate 很高。但反過來說,當人人都用錢買用戶時,對於不是擁有千千萬萬預算的你,不跟著做的話可能連被用戶「churn」的機會都沒有,可以點做? 這確實是一個 million dollar question。我想,唯有還原基本法,重新去問自己:產品的用家是誰?自己是否已經是人云亦云只向著那些貪優惠的用戶埋手,還是情願揀一條辛苦點的路,低調地向真正的用戶推銷,將 marketing 的錢理智地用在真正 target users 上。講到尾,最重要是自己的產品是否真的方便了用戶、可以解決用家的 pain point?當你拿著你的產品去聽用戶的意見時,要記住以用戶的需要為先,聽到不相同的聲音時不要總是覺得自己的設計是最好的、你不喜歡只是你不懂的心態;只有時常保持著聆聽的心,你的產品才能不斷改進長遠生存下來,等到你的對手們將自己的本錢貼乾貼淨。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my blog interesting: https://www.facebook.com/platosays

Read More 被寵壞了的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