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tch Night

做 startup,其中一樣指定動作是 pitching。簡單如你想將剛想到的構思,告訴你的另一半聽,這就是你的第一個 pitch。 Pitching 這東西小弟就認真不是太在行,有些人你見到他講說話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十足十《審死官》中宋世傑的翻版,這些人上台 present 的潛質一定比小弟高。由於口齒不伶俐,就要加多苦工在準備 pitching 時的講稿。同一個構思,你用不同的切入面去解釋,得到的回應可以很不同。例如你跟一位貨車司機大佬介紹 GoGoVan 這個 app,你說它「是一個將 call 台接單電子化的 app」,他大概立即會回你一句「xxxx,都唔知你噏乜x,唔好阻住阿叔食飯」;但如果你一句就講中他關心的事情:「GoGoVan 可以立即幫你每日接多幾單生意,走多幾轉」,司機大佬就好可能立即放底盒飯聽吓你個細路有乜咁巴閉! 所以,如果你心目中有一個構思,想 pitch 給人聽,拿一些意見,首先是你真的要聽人講乜。很多時候我們太集中在自己的想法,對人家的回應,啱聽的就對號入座,唔啱聽的就選擇性失聰聽不到,結果其實是在浪費時間。另外就是你要留意究竟你個 pitch當中,那一部分特別引人注意,可能那個才是最到肉的賣點,吸收了後再改良自己的講稿。還有就是要快點入題,大部份聆聽者除非跟你是超級志同道合,否則你講超過2分鐘而對方仍未能感興趣的話,他的腦袋大概已經魂遊太空了。 除了 pitch 給你的鄉親父老聽之外,startup 界亦很流行 pitch night:擂台式的幾個不同 startup 每人有數至10分鐘上台展視自己的構思,再受台下評判質幾個問題。在香港,Cocoon Pitch Night 應該算是最大型,每季一次,有初賽有決賽。 不少人認為上 pitch night 是去拿別人對自己構思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無可否認,上 pitch night 是鍛鍊你將來對 angels、VC 賣橋的好練習;又或者在美國贏一個 pitch night 對你入 500 Startups 這些 accelerator program 會有幫助。除此之外,小弟對 pitch night 其實是有些保留,覺得大家太「神化」它的效用了。講到尾,去得 pitch night,一則通常只有一百幾十人,人數不多;二則都是一些對 […]

Read More Pitch Night

新一代迷你倉

最近搭地鐵 (sorry,應該是「港鐵」),當你站在那條長長的扶手電梯時,有機會在其中一塊廣告版上見到一個青藍色的膠盒,打著「BOXFUL」的字樣,做的其實是迷你倉的生意。 第一代的迷你倉,最經典的應該是當年那個在三色台「宣傳易」日播夜播的廣告,有位老外大大力的在喊着他們的熱線電話:8~1~7~7~7~7~7~8~~~ (OMG 我竟然還可以徒手背出個電話號碼,你話幾入腦!) 到第二代,就是顧客除了自己親身入倉外,亦可以致電迷你倉送箱 (我不清楚是否需要額外收費)。 到今天第三代的 Boxful,顧客連個迷你倉在那兒都不必費心,所有東西的出出入入都是由迷你倉公司負責。當你發覺有需要將一些物品寄存入迷你倉,你可以通知 Boxful,他們會先把儲存物品的膠箱送到府上;你把一個一個箱放好了你要寄存的物品後,可以為箱內的物品拍個照,上載到 Boxful 的網站/app,方便日後想取回物件時容易記認,然後就可以叫 Boxful 的車隊來收集儲存箱;到有一日你需要用這些存起了的物件時,只要落個 order,又有人將儲存箱直接送回到府上。服務收費每月每箱 HK$49,當中包括每月最多一次免費送回物件的服務 (可能你要拿箱中一些東西,又或者想再多放一些入箱)。 雖然 Boxful 成立僅半年,已經籌到150萬美金的 seed funding,證明有投資者相信這種第三代的迷你倉經營模式。 香港的迷你倉服務,小弟一直以來都覺得已經是多到頂爛市。之前有友人吹水間提議過做迷你倉,我就覺得市場已經是太多啦!吹水的話題當然就不了了之。即使是去年尾有機會在一個 pitch night 活動中聽到 Boxful 對手 Spacebox 的解說時,我仍然相信這個行頭已經是太多人做了,所以也不以為然。直至近來 Boxful 活躍起來,跟不同的朋友言談間,有不少人認為以香港人居住環境這麼擠逼、這麼喜歡買東西、又喜歡方便的性格,一個月區區的 HK$49,這個概念有賣點。也是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把迷你倉的經營模式稍稍 make a twist,又可以是一門新生意!而事實上,我上網找資訊時讀到,這種包送出送入的迷你倉模式,在美國已經有好幾間做得不錯的 startup,例如是 Makespace、Boxbee、Clutter 等等。 曾經聽人講過,在這個 Online-to-Offline (O2O) 的年代,物流業將會是相當有潛質的一個行業,順豐速運的崛起只是這個物流業大時代的第一浪,只要你能找到那個 unique angle。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

Read More 新一代迷你倉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 最近跟朋友談到 co-working space 這話題時,大家不約而同的問我這個問題。之前我還在搞 Wynd 的時候大概大家不好意思打擊我不敢問;今天見 co-working space 開得成行成市時,我想這些「外行人」問這問題時其實不止是這麼表面,底個句是:「其實 co-working space 仲有無得做?!」 先答面個句。以小弟的觀察,以下是幾類會來 co-working space 的人: 1) 公司俾錢 — 多數是外國 startup 或中小型公司擴充業務到香港,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先頭部隊當然找一個經濟實惠又五臟俱全的工作環境。 2) 已經有幾個人的團隊 — 一人公司在哪裡工作都無所謂;但當團隊擴張到2、3、4人時,有一個特定的工作地點就方便得多。而且 co-working space 的好處是租金是以月計,你隨時可以加減人數;如果租 business centre 的話,一間間房就很難調節了。 3) 經常要見客的人 — 租一個位,就可以在黃金地段見客,不用次次約人在 Starbucks。 4) 怕一個人悶的人 – 其實做 startup 是一個很孤獨的旅程,因為你是沒有同事的;像小弟這種悶蛋性格的人有時都忍受不了,更何況是那些超鍾意 social、要有人氣在附近的人? 5) 不能夠在家中工作的人 — 這是有兩個層面。第一種是只要留在家中,就不能集中精神做事 hea 咗去的人。我想話:很多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大概始終「家的感覺」就是令人放鬆下來。第二種是家裡環境不容許每天留在家中工作,例如屋企太細人太多根本無一個可以工作的空間、家中有小孩騷擾不能集中工作。還有一種是要「扮返工」免得被小孩問「點解爸爸唔駛返工嘅?」(唔好笑呀,真的有很多人是這個情況!) 6) 想識人 […]

Read More 甚麼人會用 Co-working Space?

英國的《我要做老闆》

大家還記得上年三色台食住近年香港時興創業個勢,搞了一個叫《我要做老闆》的節目嗎?每一集都有數位參加者向五位評判推銷自己的概念、產品、生意。如果成功得到三位或以上評判認同的話,就可以獲得「起動基金」,最多十萬港幣。 最近一位在倫敦的朋友介紹我看英國 BBC 的 Dragons’ Den,話啱我睇。原來節目由 2005 年開始,已經來到第12季,算小弟孤陋寡聞!每一集同樣地會有不同的參加者向節目中的五位「評判」(Dragons) 推銷自己的構思、產品、生意,但人家五位 Dragons 可是真正有財的 angel investors,聽了參加者的 pitch 後,就會考慮是否淘荷包當場承諾入股這些公司,在金錢及人際網絡上去幫它們繼續發展。有些參加者所要求的投資可以超過十萬英鎊,即是過百萬港紙!有時候 Dragons 們會當著參加者面大力彈他們的構思,再加上冷冷的一句「I’m out」表示無興趣;有時候他們會願意投資但要的股份比參加者要求的多;面對好的構思時,可以會同時間幾位 Dragons 願意投資,到時他們除了要鬥出價外,亦可能要反過來 hard sell 自己,希望那位參加者會揀自己做投資拍檔。 我看了幾集 Dragons’ Den。講真,爛產品都不少,例如一位大叔創作了一把表面上是大傘,實際是撐開了可以讓用家在下雨天都可以在室外用的晾衫架…… 大佬呀,落雨濕濕就算你將洗好的衣服放在有蓋的地方,帶有濕氣的風都不會吹乾這些晾出來的衣服啦!聽了他的 pitch 我差點兒由張凳跌落地。(這位大叔當然一蚊都拿不了) 不過,人家節目要 pitch 的不是一班笑騎騎給你「剔」或「交叉」的嘉賓,而是願意現兜兜拿錢去投資你公司的潛在投資者,這正正是今天香港的 startup scene 被比下去之處。在香港搞 startup 的,想等拿十萬八萬的「起動基金」不算太難;但真正可以共同進退的 angel investor 呢?又或者可以在金錢以外幫到手的 venture capitalist 呢? 現在香港坊間大部份的支持都是給那些初創業的朋友們;那些捱過了第一關後的朋友,要再找支援就得靠自己了。要做一間成功的 startup,或者簡單來說成功的生意,可不是有錢就 sure win; 如何執行、如何判斷公司的前景、如何在到達一個 milestone 之後再計劃更宏大的將來,更需要的是過來人的指點,或者合作伙伴的 connections。 不過話說回頭,這些始終只是真人騷,太認真就輸了。從網上的資料看到,有些參加者志在可以上電視為自己拿知名度,也有些情況是在節目中答應了的投資,最後都沒有成事。我就找到一個網站總結了頭11季成功在 Dragons’ Den 過關的生意,到了現在的情況是怎樣: […]

Read More 英國的《我要做老闆》

三類 Startup 人

小弟參加過大大小小不同的 startup 活動,吹過水的有志者也不少。憑經驗之談,將香港這一代的創業家歸類三大種人。 第一種人是剛畢業的學生們。今時今日一名大學生如果有志自己做老闆搞 startup 的話,可以拿到的「十卜」確實是蠻多的。在大學裡已經有形形式式的創業支援,例如學校搞的創業中心、不同的創業講座和 pitching  比賽等等;有概念之後拿著個計劃書又可以去數碼港、科學園拿 funding,我聽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拿了錢要找個竇開工,現在 co-working space 遍佈全港,梗有一間係左近;最後要識人的話,差不多晚晚都一定有 startup event,一年想去過百個完全不是問題。 第二種人是老外。小弟之前搞的 co-working space 所在的地區算是比較好,搞活動時來的大多數是外國來的創業者。大概香港除了稅率低之外,在國際社會中的名聲算是頗有活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創意一族;加上人人都知道要打入中國市場,在香港開公司是最好的踏腳石,所以仍吸引很多西方來的朋友。憑小弟感覺的非正式統計是老外們的創意較踏實,可能是走的地方多一點視野較廣吧;又或者,以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跟香港七百萬人中揀出來的創業者比較,他們整體質素比本土參賽者好也不是一件奇事。 第三種人,就是好似小弟般「放棄投行高薪厚職,毅然出來創業」的 ex-ibanker。這些人在社會大學裡打滾了一段時間,又比前兩者識多一點人脈,所以會是大家在報章雜誌見得最多的一類創業者。同時間,大家都知投行工是「高薪厚職」,有些職位更是忙得有錢無時間洗!所以這班人很多時都儲了一筆錢,可以有資金、又輸得起。同時間在高壓的工作環境被人勞役了一段長時間,我們都很嚮往做老闆,自己的時間可以自己話事。這群創業者的知識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不過大家是做慣大刁食慣大茶飯,當要 micro-manage 自己創立的小生意時,又是另一種學問了。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if you find my blog interesting: https://www.facebook.com/jailbreakplato

Read More 三類 Startup 人

Think out of the Box

EC 這幾個星期六早上都去上一個有關 mindfulness 的 workshop。什麼叫 mindfulness?根據小弟有限的了解:mindfulness 是一個強調「活在當下」、專注在這一刻個人感受、情緒的冥想練習,透過這些練習令自己更懂得自己,mindfulness 亦經常被應用在心理學上作情緒治療。詳細解釋請看 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上個星期導師落堂時給了 EC 和其他參加者一條小小的題目:如何用4條直線將這九宮格的九個點全部連起來? 當 EC 絞盡腦汁解答了這「難題」後,當然立刻搬字過紙的來考考我!好彩我都不算笨,起初用最典型的方法去嘗試解答這題目不成後,很快就明白了它的竅門所在!(PS:答案是無任何取巧的) 為免掃大家的興,我將答案放了在下面這連結內,當你想開估時才 click 過去看看吧! http://bit.ly/1BQoMbI 有些人會覺得做 startup 好型,成日有一些「咁都俾你諗到」的好橋。很多時候做 startup 就好似上面這條問題一樣,所做的都是好簡單的事,所解決的都是好簡單的問題,你望落去人家好似好勁只是因為他們懂得 think out of the box,用一種你無諗過的方法去做答這條問題。其實,有好些時候,個 box 是你自己給自己加上的無形框框;以上面的九宮格為例,平常人一看到就認定那4條線一定要規限在那九點之內,但其實又有誰講過?!(未諗到的朋友,俾晒貼士你啦!) 用去年最堅的本地薑 startup GoGoVan 為例,其實即是客貨車 call 台生意,在香港存在了都不知幾多個年代!人家轉一轉腦筋將這事情跟現今科技結合:BOOM!!成就了一間暫時已經價值一億美金的公司。再講講近日在香港常常派錢的 Uber,其實咪即係以前的白牌車!年紀有返三、四十歲的香港人很多都搭過啦!現在改頭換面就變了一間價值四百億美金的現代白牌車公司。 當然,有一些 startup 的發明,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最近到戲院看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The Imitation Game》(很值得看 by the way),主角 Alan Turing 在二戰時發明了今日我正用來打這篇 blog 的「電腦」始祖。當日 Microsoft 和 Apple 將電腦普及化,確實是改變世界 […]

Read More Think out of the Box

蘇師傅算不算是一間另類 startup?

剛放完農曆新年的4天假期,相信大家都還是在一遍 holiday day mood 當中,所以今日小弟也不宜太嚴肅,湊湊熱鬧搞搞 gag:蘇民峰是不是一間另類 startup? 還記得 startup 在 wikipedia 當中的定義嗎? 「A startup company or startup is a business in the form of a company, a partnership or temporary organization designed to search for a repeatable and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雖然蘇師傅自己不是一間公司,但他與一眾現今的風水師們絕對在一個古老行業當中創造了一個「repeatable and scalable business model」! 此話怎說? 自古以來一個傳統的睇相佬,賺錢辦法不外乎幫人睇八字、睇面相、睇家宅,以自己見客的時間和勞力去換取金錢,好彩的泊了大碼頭 (如古時的皇帝,今時的誠哥) 就掂晒!但這個模式的最大缺點是口停手停 — 不見客就無錢賺。 當代一點的就除了幫人睇風水外,利用風水師自己的名氣,出通勝,以 mass production […]

Read More 蘇師傅算不算是一間另類 startup?

創科局流產不可惜

上星期,由於泛民於立法局財委會會議的拉布,批不了撥款成立創新及科技局。 作為一名在 startup 場上打滾了一段日子的人,你大概認為我會歎息一句:「好可惜呀!」但實情是小弟的台詞是:「I don’t really care!」 香港的 startup 界,一直以來都是靠自己走出條血路㗎啦!政府最多的支持咪係數碼港與科學園那洋洋十萬八萬的起動資金。想當日我們搞 co-working space,認真是一滴政府的支持都無㗎;不過當各個 co-working spaces 一起搞起個勢時,蘇錦樑局長就會得閒過來「探望」和跟我們「交流交流」,再拍拍我們的膊頭講一聲「Well done」和叫大家幫幫忙在 startmeup weekend 時搞些活動造勢。 其實大家都知,香港繁榮的基石,是靠當年鼎鼎大名的「不干預政策」。相反,回歸後所有新產業政府一掂就死。數碼港變了個樓盤廣告,中醫港影到無,啟德的郵輪碼頭等了十年,現在開張了但一年只可以做半年生意,西九塊地皮還是在晒太陽等開工,主席就已經換了兩個…… 呢幾年政府做得最好是幫助發展香港的紅酒業 — 點解?因為當年唐唐鍾意㗳番杯所以免了酒稅!你看,政府一不干預,又成就了一件好事! 老實講,你話 startup 界有政府支持,當然是件好事。問題是政府除了識撥款外,仲識做乜?香港 startup 界確實是缺錢,但不是政府的錢,是 angel 跟 VC 的錢;除此之外更缺有能力有經驗的人才,幫一些有 potential 的 startup 突圍以出。要做十萬個平平無奇的 startup 有幾難,但要做半個好似 9gag 般有點名聲的 startup 就真的是好鬼難!以政府的水平,成立了創科局後,大概只懂得用前者來炫耀自己的成績。再者,即使邀請得業界人士做局長,相信也難成大器;現任的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就是人辦 — 入了環境局後基本上是一點所長都展不了。 再講入D,其實政府咁心急要創科局去馬為乜?駛盡橫手將撥款申請推前,結果令大家覺得一定是有陰謀弄巧反拙。一個做事手法咁低的政府,真係… 唉…… 最後,我成日都諗,如果當日數碼港不是白白的變了「送給」(某個)地產商的豪華地產項目,而是政府自己起番,再將這一棟一棟豪宅的盈利撥入一個協助香港科技發展的基金裡的話,我想這個基金一定多錢都用唔晒! (https://thestandnews.com/technology/%E5%89%B5%E7%A7%91%E5%B1%80%E6%B5%81%E7%94%A2%E4%B8%8D%E5%8F%AF%E6%83%9C/) Please come and like my Facebook Page […]

Read More 創科局流產不可惜

Plato @ Stand News

小弟有幸得到賞識在《立場新聞》開 blog,主打講有關 startup 的事情,請多多支持! https://thestandnews.com/author/plato/   逢上上星期的處女作:《茶餐廳與外賣App》(其實我想叫《What is Startup?》) 亦因為太長氣被老編改短了些,但在我自己的 blog 當中,當然是要播片長4個鐘的 director’s cut 啦! ———————————— Helloooooo everybody~~~ 很榮幸得到《立場新聞》的賞識讓小弟在這裡跟大家吹吹水,更要多謝 Greg 和 Michelle 的穿針引線! 先自我介紹:小弟柏拉圖,跟大多數在香港做 startup 的朋友們一樣,都是做了幾年 i-bank,不想自己就此埋沒在金錢的洪流當中,所以就出來試試搞 startup。亦跟大部份搞 startup 的朋友一樣,都是搞邊瓣衰邊瓣。還好,上星期馬雲先生在香港講了個 talk,其中一段是這樣說: 「我自己回憶在阿裡巴巴成立的前三年到五年內,我每發現一個公司怎麼失敗的,我就會把這個公司失敗的案例發給所有同事,讓大家知道這些事情要記住,別人犯這樣的錯誤我們也會犯,不要以為你有多聰明,人都是差不多。只有避開那些經常犯的錯誤,你才有可能。」 就這樣馬先生將我們這些失敗 startup 例子的身價大大地提高了!(我想老總一定也是聽了馬先生的話才敢讓我開這個 blog) 我不敢說自己的經驗會令大家獲益良多,不過我很喜歡不要臉的跟人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另外早兩年創立 co-working space 的過程當中亦令小弟有機會接觸香港的 startup 世界,希望可以在此跟大家共勉之! 好,言歸正傳,作為開首的第一篇,先要 define 一下什麼是 「Startup」? 根據 Wikipedia 的解釋: “A startup company or startup is […]

Read More Plato @ Stand News